警惕!别让“帮信罪”盯上你
一、什么是帮信罪
帮信罪,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 2015 年《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设的罪名。它指的是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却依旧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给予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像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洗钱等犯罪活动频发,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以往,在网络犯罪产业链里,那些提供帮助的 “外围” 人员,比如提供银行卡、电话卡,帮忙推广信息的人,他们与主犯没有紧密的共同犯罪故意,很多时候只是进行了违法犯罪交易或有弱关联的协作。若按照传统共犯理论对他们论处,刑罚往往较重,与他们实际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不匹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理想。
为了更精准、有效地打击这类新型网络犯罪,立法机关设立了帮信罪,将信息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独立入罪。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它能够有力地斩断网络犯罪背后的 “黑手”,切断犯罪链条,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犯罪的泛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二、帮信罪常见行为
(一)出售、出租银行卡、电话卡
在各类帮信罪行为里,最为常见的就是出售、出租银行卡、电话卡,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 “两卡”。银行卡、电话卡就如同网络犯罪的 “基础设施”,犯罪分子利用它们进行资金转移、通讯联络,让非法资金得以快速流转,诈骗信息肆意传播。
以 2019 年的一个案件为例,被告人涂某、赖某明知自己的银行卡可能被用于非法用途,在高额好处费的诱惑下,将名下银行卡出售给游某,用于接收电信诈骗资金。涂某还介绍他人卖卡,从中赚取介绍费。最终,法院判处涂某有期徒刑七个月,赖某拘役四个月。他们本以为只是轻松赚笔外快,却没想到沦为了诈骗分子的帮凶,付出了失去自由的沉重代价。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这类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有些学生为了一点零花钱,或是手头拮据的人,在他人花言巧语下,轻易就将自己的卡出租、出售。他们没意识到,一旦这些卡被用于犯罪,自己就会深陷法律泥潭。要知道,每一张流入不法分子手中的卡,都可能成为他人上当受骗、财产受损的 “帮凶”,而持卡人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帮助 “跑分” 洗钱
“跑分” 这个词听起来很陌生,但它却是帮信罪里极为隐蔽又危害巨大的一种行为。简单来说,“跑分” 就是利用个人银行卡或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收款码,为电信网络诈骗、赌博、色情等违法活动进行代收款和转账,本质上就是协助犯罪分子洗钱,把非法所得合法化。
比如,江西南昌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胡某,在网上看到 “零成本在家躺赚,日入千元” 的兼职信息,心动不已。他按照上线要求下载 “跑分” 平台抢单,用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帮上线转移资金,还拉上同宿舍 3 名同学一起。结果,胡某银行账户流水达 300 万元以上,其他同学的流水也有 30 万元以上。案发后,他们都因涉嫌帮信罪被刑事拘留,大好的学业前程就此蒙上阴影。
这类 “跑分” 兼职往往打着看似诱人的幌子,利用年轻人想轻松赚钱的心理,一步步将他们引入犯罪深渊。实际上,参与者不仅面临法律严惩,自己的账户安全、个人信息也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中,成为犯罪分子操纵的傀儡,得不偿失。
(三)拉人进群、推广引流
还有一种常见的帮信行为,就是拉人进群、为非法网站或 APP 推广引流。不法分子通常会以 “刷单返利”“抢红包”“投资指导” 等噱头,让参与者去拉人进群,或者在网络平台上散布虚假信息,引导他人下载非法 APP。
像西吉网警通报的一个案例,马某被拉进 “抖音点赞福利群”,群里有人发 “传递爱娱” APP 链接,马某扫码下载后按要求刷单,结果本金和佣金全无,损失惨重。而那些拉人进群的人,看似只是做了个简单的 “邀请” 动作,实则是为诈骗分子拓宽了行骗渠道,帮助他们精准定位目标人群,让更多人陷入诈骗陷阱。
这些拉人者、推广者,很多时候并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只是被一点蝇头小利蒙蔽双眼,有的按人头收取佣金,有的拿推广提成,却不知每拉进一个人、每多一次推广,都可能让他人的积蓄付诸东流,同时也给自己戴上了法律的枷锁。
三、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一)学生兼职误入歧途
在帮信罪的涉案群体里,学生群体尤其值得关注。如今,不少学生为了赚取外快,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却因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经验,一不小心就踏入了帮信罪的陷阱。
重庆某高校的学生小李,家境贫寒,一直想找机会减轻家里的负担。偶然间,他在学校的兼职群里看到一则 “高薪兼职” 信息,对方声称只需用自己的银行卡帮忙转几笔账,就能获得高额报酬。小李心动不已,没多想就答应了。他按照对方要求,先后多次将自己的银行卡交给他人操作,甚至还在对方诱导下,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着注册了几个网络支付账号。短短一个月,小李的银行卡流水就高达数百万元。直到警方找上门,他才惊觉自己成了电信诈骗分子的帮凶。最终,小李因涉嫌帮信罪被起诉,不仅学业受到严重影响,还面临着法律的严惩,大好前程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这一案例令人痛心疾首,也给广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学生群体涉世未深,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诱惑,往往在不了解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时就盲目参与。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应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让他们明白,任何看似轻松就能获取高额报酬的 “兼职”,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可疑的兼职信息,多向老师、家长咨询,切不可因一时贪念,亲手葬送自己的未来。
(二)贪图小利终酿大错
除了学生,一些普通百姓也会因为贪图小便宜而陷入帮信罪的泥潭。在生活中,有人觉得自己闲置的银行卡、电话卡没什么用,还能出租换点钱,何乐而不为?然而,这种看似 “划算” 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极大的危机。
浙江的王大妈,平日里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她在菜市场买菜时,碰到有人招揽 “生意”,说只要出租银行卡和电话卡,每月就能轻松赚取几百元租金,而且卡只用一段时间,不会有任何风险。王大妈被这 “天上掉馅饼” 的好事打动,没考虑太多就把自己的卡租了出去。可没过多久,她就接到警方通知,原来她出租的卡被用于电信诈骗,多名受害者被骗走大量钱财,而王大妈作为提供帮助的一方,也因涉嫌帮信罪被立案侦查。此时,她才追悔莫及,那几百元租金不仅没了,自己还面临牢狱之灾,家庭也因此陷入困境。
像王大妈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很多普通人就是在不经意间,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将自己推向了犯罪的边缘。这警示我们,在面对各种看似诱人的利益诱惑时,一定要坚守法律底线,切勿心存侥幸。要知道,一旦涉及帮信罪,不仅个人名誉受损,家庭蒙羞,还会给他人带来不可挽回的财产损失,最终害人害己。
四、帮信罪的法律后果
一旦触犯帮信罪,面临的法律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首先是刑事处罚,根据《刑法》规定,帮信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意味着,那些为了一点小利出租、出售银行卡,或是帮忙 “跑分”、拉人进群的人,很可能要在监狱中度过一段漫长时光,失去宝贵的自由,同时还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除了刑事处罚,帮信罪还会带来一系列附加后果。比如信用惩戒,人民银行会将相关违法违规信息移送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记录到个人征信报告中。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让其在购房、购车、创业等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处处碰壁。
还有限制业务方面,5 年内相关单位和个人的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都会被暂停。这意味着 5 年内不能使用银行卡在 ATM 机存取款、不能使用网银和手机银行转账、不能刷购物卡、不能通过购物网站快捷支付,甚至不能注册支付宝账户、不能使用支付宝、微信收发红包和扫码付款,日常生活变得极为不便,仿佛被现代金融体系 “隔离”。
另外,银行和支付机构 5 年内不得为相关人员新开账户,即便惩戒期满申请开户,审核力度也会加大。对于一些想要改过自新、重新开始的人来说,这些限制无疑是巨大的阻碍,让他们在求职、创业等道路上举步维艰。
帮信罪看似是一些不起眼的 “小忙”,实则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陷阱,一旦陷入,不仅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污点,更会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每个人都要时刻保持警惕,远离帮信罪的侵害。
五、如何防范帮信罪
(一)提高法律意识
防范帮信罪的首要之举,便是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准则,是保障我们权益的坚固盾牌,每个人都应主动学习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帮信罪等各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条文。
平日里,可以多关注法治新闻、法律科普节目,阅读法律书籍、文章,积极参与社区、学校、单位组织的法治宣传活动。通过这些途径,知晓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的 “雷区”,特别是在网络活动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对错。
当遇到看似诱人的 “兼职” 机会,如 “轻松日赚千元,只需提供银行卡帮忙转账”“高价收购电话卡,无需任何风险” 等,能立刻意识到这背后可能隐藏的巨大法律风险,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要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在不明来历的网站、APP 上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关键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沦为帮信罪的受害者或帮凶。
(二)谨慎对待 “馅饼”
在生活中,我们务必牢记 “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句至理名言。那些打着 “高回报、低风险、零门槛” 幌子的兼职,往往是陷阱的伪装。一旦看到此类兼职信息,如 “跑分兼职,动动手指,月入数万”“在家推广 APP,轻松赚取高额佣金”,千万不能被利益冲昏头脑,而应保持高度警惕。
面对陌生人提出的可疑业务合作,例如 “借用你的账号走一笔账,给你丰厚报酬”“帮忙拉人进群,按人头给提成”,不管对方如何花言巧语、信誓旦旦,都要果断拒绝。要知道,任何违背常理、轻松可得的巨额利益背后,大概率都隐藏着违法犯罪的勾当。多一分谨慎,就能少一分陷入帮信罪泥潭的危险。
(三)加强自我约束
“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训在防范帮信罪上同样适用。很多时候,帮信罪的发生就是源于当事人贪图小利,为了一点眼前的好处,不惜触碰法律红线。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不贪图小便宜,不被一时的利益诱惑,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如果发现身边存在涉嫌帮信罪的行为,如有人大量收购银行卡、电话卡,组织 “跑分” 活动,或是通过虚假宣传拉人进诈骗群等,绝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勇敢地向公安机关举报。每个人都肩负着维护社会法治秩序的责任,你的一次举报,或许就能阻止一场诈骗的发生,拯救无数人的财产安全,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全、和谐。
六、携手共筑防线
帮信罪的泛滥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打击帮信罪绝非一人、一部门之力可成,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执法机关作为打击犯罪的主力军,公安部门要持续加大对帮信罪相关线索的侦查力度,精准出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及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检察机关要严格审查案件,确保法律适用准确,不枉不纵;法院要公正审判,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处,彰显法律威严。
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等行业部门,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落实实名制,加强对银行卡、电话卡开卡、用卡环节的监管,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同时,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数据资源,配合执法机关开展调查取证,为打击帮信罪提供有力支持。
学校、社区、企业等社会组织是普法宣传的前沿阵地。学校应将防范帮信罪等法律知识纳入日常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模拟法庭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社区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活动,如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咨询点等,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法律、敬畏法律;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法治培训,特别是针对财务、营销等关键岗位,提高员工识别风险、抵御诱惑的能力。
而作为社会的每一位公民,我们更是防范帮信罪的关键一环。从自身做起,提高法律素养,谨慎行事,不被利益蒙蔽双眼,同时,积极向家人、朋友宣传帮信罪的危害及防范知识,让更多的人知晓其中利害。倘若发现身边存在帮信罪的可疑迹象,不要犹豫,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为打击犯罪贡献一份力量。
防范帮信罪,守护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齐心协力,用法律的武器斩断犯罪黑手,用行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共创和谐、法治、安全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的努力汇聚成磅礴伟力,让帮信罪无处遁形。希望大家都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牢记于心,并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远离帮信罪的侵害,一同为构建法治社会添砖加瓦。
- 本文标签: 法律适用
- 本文链接: http://www.hejicheng.cn/article/19869
- 版权声明: 本文由深圳何继成律师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