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合伙纠纷的解决

一、合伙纠纷发生的起因


合伙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合伙经营的模式多发生于朋友、亲戚之间,大家凭借着彼此的信任,口头约定出资比例、分工,没签书面协议,这种基于人情、缺乏规范,埋下了纠纷的隐患。特别是,账目管理混乱,各自记自己的账,白条随意入账;职责分工模糊,遇到问题相互推诿;利润分配无章可循,全凭感觉行事。经营顺利合伙还能维持下去,一旦遇阻,曾经的亲密伙伴转眼就对簿公堂,令人叹息。

二、典型合伙纠纷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无书面协议

李某与王某本是好友,2020 年 5 月,看到电商行业的商机,二人一拍即合,口头约定共同出资 8 万元,合伙开一家网店,主营特色农产品,未签订任何书面协议。起初,靠着李某的货源渠道和王某的营销技巧,网店生意渐有起色,每月都有稳定流水。可好景不长,经营半年后,因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两人开始频繁产生分歧。李某觉得应拓展产品种类,寻找低价供应商;王某则坚持主打高端路线,维护现有客户群体。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在 2021 年 3 月,李某提出退伙,并要求王某返还其全部投资款 8 万元,他觉得自己前期投入多,店铺盈利也有自己的功劳,理应拿回本钱。王某却称,店铺虽有盈利,但后续投入设备、推广费用高昂,资金紧张,且双方并未约定退伙清算事宜,拒绝返还。无奈之下,李某一纸诉状将王某告上法庭。
法院经审理认为,二人虽未订立书面合伙协议,但根据双方此前的资金往来记录、共同经营决策的聊天记录,以及对店铺盈利分红的情况,可以认定合伙关系成立。不过,由于双方没有事先约定退伙条件与结算方式,也未在事后达成一致清算意见,店铺的资产、负债状况不明,李某要求王某返还全部投资款的诉求缺乏依据。最终,法院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建议双方先进行账目清算,再协商解决纠纷。这一案例警示我们,口头约定虽有情谊基础,却难敌现实利益冲击,书面协议才是合伙经营的 “定海神针”。

(二)案例二:合伙关系难以认定

赵某经朋友介绍结识了王某,彼时王某正筹备开一家网红饮品店,资金紧张。赵某手头有些积蓄,又看好饮品市场,便口头与王某约定,共同出资、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同样未签订书面合伙协议。筹备期间,赵某忙前忙后,联系装修、采购设备,还拿出 5 万元作为前期资金。饮品店开业后,赵某负责店内日常管理、账目记录,王某则主抓营销、拓展客源。起初几个月,生意火爆,可随着周边竞品增多,店铺营收下滑。此时,矛盾逐渐暴露,王某以赵某只是 “帮忙” 为由,拒绝让其查看新引进的营销项目合同,也不再与其商讨经营策略。赵某深感权益受损,坚称自己是合伙人,要求查看账目、参与决策,并按比例分得后续盈利。双方争执不下,赵某将王某诉至法院,欲证明自己的合伙人身份。
庭审中,赵某因拿不出书面合伙协议,所提供的证人又都是自己的朋友,证词多为 “听说他们合伙”,缺乏关键细节,难以证实合伙关系的具体内容,如出资比例、利润分配方式等。而王某矢口否认赵某的合伙人身份,称其只是雇佣的管理人员,支付的 5 万元是借款。最终,因证据不足,赵某陷入维权困境,难以确认其合伙人地位,诉求也未得到法院支持。这一案例凸显出,在合伙经营中,明确、严谨的关系认定至关重要,仅凭口头承诺与模糊操作,极易陷入有理说不清的泥沼。

三、合伙纠纷发生的根源

个人合伙的组织形式本就松散,缺乏像企业那般严谨的架构。多数合伙人仅凭口头约定或简单几行字的协议就仓促上路,对各自权利义务界定模糊,财务账目管理更是随心所欲,白条泛滥、账目不清晰,甚至公私不分,经营事务也不透明,合伙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混沌状态下,一旦经营出现波动,利益分配、责任承担等问题就会浮出水面。人性中的弱点也被放大,有的合伙人见利忘义,想独占成果;有的则在困难面前推诿责任,试图抽身而退,导致分歧逐步扩大。

四、依据法律规定解决纠纷

(一)合伙关系认定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个人合伙需满足共同出资、经营、劳动,共担风险、盈亏与共等条件。若一方仅出资获固定收益,未参与经营、不担风险,易被认定为借贷关系;若提供财物使用权定期收租,未涉经营盈亏,则倾向于租赁关系。比如,甲给乙的生意转账 10 万元,约定每年固定拿 1 万元利息,不参与经营决策,遇亏损也不担责,此为借贷;若丙出租房屋给丁做店铺,每月收租 3000 元,店铺盈亏与其无关,便是租赁。准确判断关系性质,是解决纠纷的基石。

(二)订立合伙协议的关键点

合伙协议一定以书面形式订立,白纸黑字明确合伙人出资方式、数额、缴付期限,像资金、技术、实物等作价出资细节要清晰;盈余分配、亏损承担比例与方式应合理,可按出资或约定比例;入伙、退伙条件及程序需严谨,新入伙权责、退伙资产清算等不容含糊;还有合伙事务执行,谁负责日常运营、重大决策如何表决,避免日后扯皮。

(三)合伙纠纷解决路径

遭遇合伙纠纷,协商是首选。双方心平气和,依据协议与事实,就争议点,如利润分配调整、职责分工优化等,坦诚沟通,各让一步,常能高效化解矛盾,成本低且不伤和气。若协商无果,可找第三方调解,如行业协会、商会或专业调解机构,凭借其专业性与中立性,提出折中方案。再者,事前签有仲裁协议,便可向约定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一裁终局,流程相对简便、保密,适合看重效率、隐私的纠纷。倘若上述都行不通,向法院提起诉讼便是最后选择。

结论

合伙一定要签订书面合伙协议,明确约定相关事项,特别是违约责任,就是俗称的先小人后君子,让合伙人不能违约和不敢违约。发生纠纷后,要依法解决。
正文到此结束
本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