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网络删帖背后的非法经营“黑洞”
引言:网络删帖乱象初现
你是否曾在网络上兴冲冲地准备围观一则爆料帖,却发现帖子突然 “消失不见”,仿佛从未存在过?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信息如洪流般的网络时代,有偿删帖现象正悄然滋生,逐渐形成一条隐秘的黑色产业链。这不仅扰乱了网络信息的正常传播秩序,更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公众知情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探讨网络删帖背后的非法经营罪。
一、有偿删帖案例直击
(一)廖某、唐某的 “删帖生意”
在福建宁化县,廖某和唐某的有偿删帖行为一度在网络上掀起波澜。2022 年 2 月起,廖某利用自己经营的淘宝网店,公然在平台上打出删帖广告,针对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热门平台的帖文,开出 500 元至 2000 元不等的删帖价格 ,为多家网络文化公司和培训机构提供有偿删帖、沉帖服务。接单后,他便将这些 “生意” 转手给唐某。
唐某为了达到删帖目的,手段可谓费尽心思。他注册了大量平台账号,通过夸大帖文内容的方式进行大批量举报,误导平台审核人员,让其误以为这些帖文是虚假内容,从而实现删除或下沉。对于那些举报后仍未删除或下沉的帖文,唐某又想出一招,通过多账号批量发布客户提供的 “正面帖文”,企图将负面帖文 “淹没”,达到沉帖效果。若遇到自己也无法处理的帖文,他甚至在聊天软件上雇佣不固定人员继续删帖或沉帖。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22 年 12 月,廖某率先被公安机关抓获,后被取保候审。在廖某的规劝及陪同下,唐某于 2023 年 12 月投案自首。经调查,二人通过协助客户删帖、沉帖,共计收款 21.9 万余元,非法获利 11 万元。最终,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廖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6 万元;判处唐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并处罚金 5.5 万元,同时没收二人违法所得,上缴国库。
(二)丹阳 “网络水军” 大案
2024 年,丹阳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有偿删帖 “网络水军” 非法经营案。该案件涉及多个团伙相互勾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有偿删帖黑色产业链。
一切源于警方在侦办其他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赵某多次联系他人为本公司有偿删除网络帖文。顺藤摸瓜之下,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逐渐浮出水面。位于河南南阳的吕某团伙,作为 “网络水军” 中间商,接到大量删帖订单后,因自身能力有限,便找上位于江西南昌的洛某团伙,而洛某又找到位于安徽合肥的张某团伙,层层转包,最终实现对网络帖文的处理。
这些犯罪团伙通过购买并持有大量网络账号,利用网络平台的漏洞,进行有偿删帖。他们的手段多样,包括网帖下沉、屏蔽或直接删除。在不同平台,根据处理手段的不同,收取 200 元到 1500 元不等的费用,每层中间商都能从中获取 80 元到 500 元的利益。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团伙累计处理网帖 1 万多条,非法获利超 200 万元。涉及的客户不仅有线上的化妆品、宠物用品、家电等行业商家,还有线下餐饮、装修、婚纱摄影等实体店。2024 年 7 月,丹阳警方迅速出击,调集多警种警力,先后奔赴河南、江西、安徽三地,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10 名,扣押作案手机 28 部、电脑 10 台。这起案件因其涉案金额巨大、帖文数量众多,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入选了公安部 10 起典型案例,彰显了打击网络有偿删帖行为的决心。
二、法律依据:罪与罚的界定
在法律的框架下,网络有偿删帖行为为何会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呢?这需要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寻找答案。
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了非法经营罪,其中第(四)项指出,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的,将构成此罪。这一兜底条款为打击新兴的违法经营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
而在网络删帖领域,2013 年 9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进一步明确,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 “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
这一解释将网络有偿删帖行为纳入非法经营罪的范畴,主要是因为有偿删帖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正常市场秩序。网络本应是一个信息自由流通、公众能够获取真实信息的平台,而有偿删帖行为却使得虚假信息得以保留,真实信息被人为删除,误导了公众的认知,破坏了网络信息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三、为何网络删帖属非法经营
(一)扰乱市场秩序
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企业和商家赖以生存的基石。而有偿删帖行为,却如同一场恶意的风暴,肆意破坏着这片本应公正的市场天地。想象一下,一家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花钱删除了网络上关于其产品质量缺陷、服务不到位等负面信息 ,使其在消费者眼中呈现出虚假的良好形象。这不仅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还让那些真正用心经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这场不公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有偿删帖打破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企业本应凭借自身实力和良好口碑在市场中立足,可如今,一些不良企业却能通过删帖逃避问题的曝光,轻松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这无疑会让那些坚守诚信的企业感到寒心,削弱他们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长此以往,整个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将被严重削弱。
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而言,有偿删帖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产品或服务信息时,往往依赖那些真实的评价和反馈来做出选择。但有偿删帖使得这些真实信息被人为抹去,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经过 “美化” 的虚假内容。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消费者难以辨别企业的真实面貌,极有可能购买到质量不佳的产品或接受劣质服务,从而遭受经济损失。
(二)违反国家规定
我国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有着严格且明确的管理规定,旨在确保信息传播的正常秩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有偿删帖行为,却公然违背了这些规定,成为网络空间中的一颗毒瘤。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这意味着,任何组织或个人想要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都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或进行备案 。然而,那些从事有偿删帖业务的主体,大多未获得相关许可,属于无证经营。他们在网络上肆意操作,为了金钱利益随意删除信息,严重扰乱了信息网络服务市场的管理秩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指出,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对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有偿删帖实际上就是在帮助企业对商品或服务进行虚假宣传,通过删除负面信息来掩盖真实情况,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也对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社会危害面面观
(一)误导公众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是我们获取资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有偿删帖行为却如同在这扇窗口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让公众难以看清事实的真相。
当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己私利,花钱删除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时,那些虚假、片面的内容便得以留存,继续在网络上传播 。比如,某些不良商家通过有偿删帖,掩盖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真实反馈,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这些虚假信息而选择购买该产品,最终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健康。再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有偿删帖,操控舆论走向,让公众无法了解事件的全貌,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误解。
公众基于这些被误导的信息做出的决策,无论是在消费选择、社会观点形成,还是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上,都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个人利益,也削弱了整个社会对信息的正确判断能力,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滋生腐败与犯罪
有偿删帖这条黑色产业链,如同一个罪恶的温床,滋生出了一系列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的法治根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其中,敲诈勒索是常见的犯罪形式之一。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负面信息,以发布或删除帖文为要挟,向企业或个人索要高额钱财。他们如同网络世界里的 “强盗”,肆意践踏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某自媒体博主为了谋取私利,专门收集企业的负面信息,然后向企业发送有偿删帖的 “邀约”,声称若不支付费用,就将这些信息大肆传播。一些企业为了避免声誉受损,不得不屈从于这种敲诈。
权力寻租现象也在有偿删帖中屡见不鲜。部分公职人员,本应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却为了贪图私利,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助他人删除网络负面信息,沦为有偿删帖的 “帮凶”。像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肖天树,就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删除网络负面帖文谋利,最终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公众对法治社会的信任大打折扣。
有偿删帖还可能与其他犯罪行为相互交织,形成更为复杂的犯罪网络。例如,一些网络水军与黑客勾结,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网站管理权限,进行删帖操作;或者与虚假信息制造者合作,先制造负面信息,再通过有偿删帖谋取利益,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和社会秩序。
五、应对之策与法律建议
(一)法律监管强化
面对有偿删帖这一顽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现行法律虽然已将有偿删帖纳入非法经营罪的范畴,但在具体的认定标准、处罚细则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地带,给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立法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文,明确有偿删帖行为的构成要件,例如,对于 “情节严重” 的认定,除了考虑非法经营数额和违法所得数额,还应综合考量删帖行为对社会秩序、公众利益造成的实际影响等因素 。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执法机制。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网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在网络监管方面的专业优势,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上的删帖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公安部门则要加大对有偿删帖案件的侦破力度,一旦发现线索,迅速展开调查,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服务市场的监管,对从事有偿删帖业务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处以高额罚款。
以陕西为例,省委网信办在打击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行动中,通过发动社会参与、突出坚决查处、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发动社会参与方面,开设举报邮箱、电话,设立举报奖励,省内各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设立举报专栏,严格保密举报信息,严肃处理报复举报人行为 。在突出坚决查处方面,对互联网管理部门和网站自查清理中发现的问题、投诉举报集中的重点案件、敲诈行为多发的网站和账号以及黑网站、假记者、假新闻等坚决查处。这一系列举措为打击有偿删帖提供了有力的实践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平台责任落实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遏制有偿删帖行为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台应加强审核管理,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审核机制,配备专业的审核人员,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不仅要对新发布的帖文进行实时审核,防止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还要对已发布的帖文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有偿删帖行为。
建立举报机制也是平台的重要职责。平台应在显著位置设置举报入口,方便用户对发现的有偿删帖行为进行举报。同时,要对举报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对举报属实的用户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更多用户参与到监督中来。以某知名社交平台为例,该平台设置了专门的举报通道,用户可通过点击帖子旁的 “举报” 按钮,选择 “有偿删帖” 选项进行举报。平台收到举报后,会在 24 小时内进行初步审核,若发现确实存在有偿删帖嫌疑,将立即展开深入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账号进行封禁、限制发帖等处罚。
此外,平台还应加强对自身员工的管理,防止内部人员参与有偿删帖活动。通过开展定期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法律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明确参与有偿删帖行为的严重后果。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公众意识提升
公众是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对于抵制有偿删帖行为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通过多种渠道,如举办法律讲座、发布宣传视频、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公众的法律宣传教育,普及有偿删帖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让公众充分认识到有偿删帖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
公众自身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同时,要积极抵制有偿删帖行为,当发现身边存在有偿删帖现象时,勇敢地向相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比如,在一些社区组织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中,通过邀请法律专家为居民讲解有偿删帖的法律知识,播放真实案例视频,让居民深刻认识到有偿删帖的危害。居民们纷纷表示,今后会更加关注网络信息,积极举报有偿删帖行为,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有偿删帖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违反了国家规定,还对社会造成了诸多危害,误导公众认知,滋生腐败与犯罪。
从法律层面,要持续强化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认定标准和处罚细则,加强执法力度,形成多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网络平台需切实落实责任,加强审核管理,建立高效的举报机制,强化内部人员管理;公众也应提升自身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抵制有偿删帖行为,勇敢举报违法现象。
让我们携手共进,从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坚决斩断有偿删帖的黑色产业链,还网络一片纯净的天空,让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真实信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正文到此结束
- 本文标签: 案例分析
- 本文链接: http://www.hejicheng.cn/article/19884
- 版权声明: 本文由深圳何继成律师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