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能源汽车付费刹车,背后藏着多少法律雷?

付费刹车,惊爆汽车圈

“家人们谁懂啊!开着车呢,突然刹车失灵,差点把小命交代了,一查原因,居然是厂家没续费服务器,要给刹车充会员才能用!” 如果在汽车相关的论坛、社群里看到这样的帖子,你是不是会觉得离谱到不可思议?然而,这并非虚构的段子,而是真实发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事件。
2024 年的最后一天,某新能源汽车车友群突然炸开了锅,多位车主反映自己的车辆出现了刹车失灵的严重问题。据车主们描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刹车时车机屏幕会出现 “小乌龟” 图标 ,紧接着刹车就变得异常。后续调查发现,原来是负责相关模块的商家服务协议在当天自动到期,厂家未续费购买服务器,导致车辆部分功能失灵,其中就包括刹车功能。这意味着,车辆的刹车安全竟然与厂家是否续费服务器会员挂钩,一旦厂家不续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就面临着巨大威胁。此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成为汽车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让新能源车付费刹车这一潜在问题,被无情地推到了大众眼前 。

付费刹车的法律剖析

这起事件看似荒诞,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付费刹车背后隐藏的诸多法律风险。接下来,咱们就从法律专业的角度,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门道。

消费者权益层面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看,付费刹车模式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多项基本权利。首先是知情权,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通常会认为车辆的刹车系统作为基础安全配置,是完整且可正常使用的。但在付费刹车的情况下,车企并未充分告知消费者刹车功能可能会因付费问题受到限制,这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对车辆的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无法做出准确的消费决策。例如,在此次事件中,车主们在购车时根本不知道刹车居然和服务器续费挂钩,完全被蒙在鼓里。
公平交易权也未能幸免。消费者支付了足额的购车款,理应获得一辆安全性能完备、功能正常的汽车。而付费刹车模式却打破了这种公平交易的平衡,将刹车这一关键安全功能与额外付费捆绑,迫使消费者在已经支付高额车款的基础上,还要为保障自身安全的刹车功能再次买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 。
最为关键的是,安全保障权受到了直接威胁。刹车系统是汽车行驶安全的核心部件,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将刹车功能设置为付费模式,一旦出现厂家不续费、服务器故障等问题,刹车失灵,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将瞬间暴露在巨大的危险之中,这是对消费者安全保障权的严重践踏。

产品质量法角度

根据《产品质量法》,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质量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车辆的刹车系统作为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部件,更是要严格满足这些标准。在付费刹车模式下,由于刹车功能依赖于软件系统和服务器的正常运行,而软件系统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软件漏洞、权限到期、服务器故障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刹车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使车辆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严重的产品质量缺陷。一旦因刹车系统故障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车企将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合同法律关系

在购车合同以及相关服务协议中,车企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明确的合同关系。一般情况下,购车合同会默认车辆的各项基本功能,包括刹车功能,能够正常使用。但付费刹车模式的出现,使得车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存在违约行为。如果车企在合同中未明确告知消费者刹车功能需要额外付费,或者在未经过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刹车功能的使用条件,都属于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
此外,一些车企在服务协议中设置的关于付费刹车的条款,可能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情况,如加重消费者责任、免除自身义务等,这些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条款。根据《民法典》中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如果车企未履行这些义务,那么相关条款对消费者不产生法律效力。

类似案例及法律后果

事实上,新能源车付费刹车并非个例,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出现过不少因车辆软件或付费功能导致安全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2019 年,某知名车企就曾因车辆软件升级导致部分车型的刹车系统出现故障。据车主反映,在软件升级后,车辆在刹车时出现了异常抖动、制动距离变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随后,车主们纷纷将车企告上法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据《产品质量法》以及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认定车企的软件升级行为导致车辆存在产品质量缺陷,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和公平交易权。最终,车企被判承担召回车辆、免费修复故障、赔偿消费者损失等法律责任 ,这一判决不仅让车企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也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再比如,2023 年,某新能源汽车企业推出了一项付费解锁车辆高性能模式的服务。部分车主购买并解锁该模式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出现异常,导致电池过热甚至有起火的风险。车主们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车企在推出付费功能时,未充分评估其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法院经审理认为,车企在销售付费功能时,未向消费者充分告知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违反了合同约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最终,车企被责令停止销售该付费功能,并对受影响的车主进行赔偿 。
这些案例都清晰地表明,一旦因车辆软件或付费功能导致安全问题,车企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无论是民事赔偿、行政处罚,还是对品牌声誉的损害,都足以让车企付出沉重的代价。

法律监管现状与挑战

面对新能源车付费刹车等一系列因技术创新带来的新问题,目前的法律监管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新能源汽车软件安全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对汽车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传输等环节做出了一定的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新能源汽车软件安全管理。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定,缺乏针对新能源汽车软件特点的具体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新能源汽车软件中出现的诸如付费刹车、软件权限管理等问题,难以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监管标准 。
在付费功能监管方面,更是存在明显的空白点。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汽车付费功能的法律法规,对于车企推出的各种付费功能,包括付费刹车功能,在合法性、合理性、公平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就导致一些车企在推出付费功能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随意设置付费项目和条件,甚至将一些关键的安全功能与付费挂钩,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功能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法律监管的滞后性愈发凸显。法律的制定和修订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和较长的时间,往往无法及时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这就使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很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给一些不法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

正文到此结束
本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