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睢宁电梯断指案:责任天平如何倾斜?
事件聚焦:睢宁电梯断指悲剧
在 2 月 2 日那个看似平常的下午,江苏睢宁兴美城市广场里人来人往,谁也没想到一场悲剧即将上演。下午 5 点 29 分左右,监控清晰地记录下了揪心的一幕:一名年仅 2 岁的男童,穿着鲜艳的红色外套,在家长的陪同下走到一处从上往下行驶的电梯口。小小的他对电梯充满好奇,不顾电梯运行方向,抬脚就想踏上逆行的扶梯 。紧跟其后的家长反应不及,伸手去拉,却已然晚了一步。男童瞬间摔倒,稚嫩的手指直直地插进了电梯梯阶板内。
尖锐的疼痛让男童放声大哭,家长们惊慌失措。好在另一位家长迅速反应过来,焦急地四处寻找电梯的紧急按钮,在保洁人员的提示下,终于按下按钮关停了电梯。然而,伤害已经造成,孩子的两根手指被无情夹断。
17 时 41 分,电梯维保人员火速赶到现场,争分夺秒地拆解电梯,只为寻回孩子的断指。终于,在 18 时和 18 时 05 分,两根断指先后被找到,工作人员立刻用冰袋装好,马不停蹄地送往县人民医院。但遗憾的是,由于手指受到污染,再加上县城医疗条件有限、转院时间耽误等因素,手术最终失败,孩子不得不面对截肢的残酷现实。
这一事件经社交媒体传播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孩子家属心痛不已,在网络发声,直指电梯运营管理方存在疏忽,认为是其工作失职才导致这场悲剧发生;而兴美城市广场则通过官方账号公布视频,称当时家长未及时制止儿童危险行为,才是事故主因。双方各执一词,使得责任认定变得扑朔迷离 ,也让大家不禁思考:在这场令人痛心的意外中,究竟谁该为孩子的伤痛买单?
事故责任的初步判定
事故发生后,睢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第一分局迅速介入调查。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认为主要责任在于家长。其依据是电梯经过正常维保,处于安全运行状态,而孩子在逆行上电梯这一危险行为发生时,家长未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属于监护人监管不力 。在电梯安全领域,按照相关规定和常理推断,若电梯本身不存在故障等安全隐患,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行为监管就成为保障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此次事件中,市场监督管理局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做出初步判定。
然而,男童家属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商场作为电梯的运营管理方,存在严重疏忽。在他们看来,商场本应采取更多措施来保障顾客安全,例如在电梯口设置更加醒目的警示标识,安排专人在电梯口巡查,及时纠正顾客的危险行为等。家属强调,商场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对电梯这一具有潜在危险的设施负有不可推卸的安全保障义务,而此次事故的发生恰恰暴露了商场在管理上的漏洞。
兴美城市广场方面虽称愿意积极处理此事,有专人接待涉事家庭,也支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但在责任认定上,从其公布视频并暗示家长未及时制止儿童危险行为来看,他们倾向于认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商场或许觉得自身已按照常规要求对电梯进行了维保和管理,而家长未能尽到基本的监护职责才导致悲剧发生。双方各执一词,使得责任认定陷入僵局,而法律层面的分析或许能为解开这一僵局提供方向。
法律视角下的责任划分依据
在这起电梯断指事件中,要准确判定责任归属,就需从法律规定入手,明确各方在不同法律条款下的责任义务。
(一)安全保障义务相关法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组织者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
在江苏睢宁这起事件里,兴美城市广场作为商场这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进入商场的顾客包括男童及其家属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这种义务涵盖多个方面,如确保电梯等设施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提醒顾客注意电梯乘坐安全事项,像禁止逆行、注意脚下、紧握扶手等;安排工作人员对电梯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若商场未能尽到这些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就可能要对男童的受伤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例如,若电梯口的警示标识模糊不清,不易被顾客察觉,或者商场工作人员明知电梯存在一些小故障却未及时维修,导致危险发生,这些都可能成为认定商场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依据 。
(二)监护人的监护职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六条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 第二十七条明确:“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 监护人的职责在于全方位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监护人需要时刻关注被监护人的行为,防止其做出危险举动。
对于年仅 2 岁的男童,其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极其有限,家长作为监护人,在带孩子进入商场乘坐电梯时,更应高度警惕,切实履行监护职责。要时刻留意孩子的行动,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有效监管范围,及时制止孩子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在此次事件中,男童逆行上电梯,若家长当时能够更密切关注孩子动态,提前察觉危险并阻止孩子,或许就能避免悲剧发生。从法律角度看,如果监护人未能履行好监护职责,导致被监护人受到损害,监护人也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三)电梯维保单位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对电梯维保单位的责任有明确规定。其中,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按照本法规定以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电梯维护保养。若电梯维保单位未按照规定以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电梯维护保养,依照相关条款将受到处罚。
在这起事故中,若经调查发现电梯维保单位存在维保不当的情况,比如未按时对电梯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未能及时发现并修复电梯梯阶板等关键部位的安全隐患,或者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弄虚作假,伪造维保记录等,那么电梯维保单位就要依据相关法律条款承担责任。如果电梯梯阶板原本就存在松动、磨损等问题,但维保单位在最近一次维保中未发现并处理,最终导致男童手指被夹断,维保单位就难辞其咎,可能需对男童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等法律后果 。
类似案例参考与责任认定逻辑
在过往的儿童电梯事故案例中,法院的责任认定逻辑对理解睢宁这起事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 2021 年上海金山区的一起案件为例,陈女士带着 3 岁的孩子亮亮在商场购物,陈女士在自动扶梯入口附近低头看手机,亮亮出于好奇从扶手带外侧双手抓住扶手带,随后从三楼梯井处坠落至一楼,导致重度颅脑损伤,遗留四肢瘫等严重后果 。
法院在审理这起案件时,首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安全保障义务和监护人职责的规定,对商场和家长的责任进行分析。经现场勘察,发现涉案自动扶梯与墙壁之间的金属栏杆距离梯井仅约 7cm,商场未按规定设置固定阻拦装置将危险区域隔离,其安全防护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这一疏忽与亮亮的坠落重伤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所以认定商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而陈女士作为监护人,在看到亮亮手摸扶手带后未重视,继续低头看手机,未尽到审慎看护义务,对损害后果也负有过错,应减轻商场的赔偿责任。最终,法院判定商场承担 70% 的赔偿责任 。
再看 2021 年东莞的案例,1 岁多的小黎在奶奶陪同下在商场玩耍,小黎多次想从下行电梯逆行向上走,奶奶虽有阻止,但几分钟后小黎又自行跑上电梯并摔倒,最终右手小指受伤。法院审理认为,小黎父母将小黎交由奶奶照看,奶奶知晓电梯危险却放任小黎独自逆行跑上电梯,且在第一次危险发生时未及时处理,存在监护缺失,应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商场作为管理者,小黎在电梯处玩耍长达 5 分多钟,商场却未安排保安人员监管和阻止,未尽到合理安全保障义务,需承担次要责任 ,最终酌定小黎父母承担 70% 责任,商场承担 30% 责任。
从这些案例可以总结出法院在类似事故责任认定中的一般逻辑:首先审查电梯设施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包括硬件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电梯的防护栏设置、梯级间隙等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其次判断公共场所管理者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除了设施安全外,还涵盖是否有明显警示标识、是否对危险行为及时制止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救助是否及时等;最后考量监护人是否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如是否密切关注被监护人行为,及时制止危险举动。在责任划分时,会综合各方面因素,依据各方过错程度及侵权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原因力大小来确定责任比例 。
后续处理建议及法律途径
对于男童家属而言,在面对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时,若期望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与赔偿,以下是一些具体且实用的建议。
(一)证据收集
- 事故现场证据:尽快收集事故现场的相关证据,如商场内的监控视频至关重要。监控视频能够清晰还原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包括男童逆行上电梯的具体行为、家长的反应、商场工作人员的行动以及电梯当时的运行状态等细节。家属可通过与商场沟通协商,或者在必要时寻求警方、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助,获取完整、原始的监控视频,并确保视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视频被剪辑或篡改。若商场拒绝提供,可通过合法途径,如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等方式获取。
- 医疗证据:妥善保存男童受伤后的所有医疗资料,涵盖诊断证明、病历、检查报告、手术记录、医疗费用发票等。诊断证明能明确男童的受伤情况,如手指受伤的具体程度、是否构成伤残以及伤残等级等;病历详细记录了男童的治疗过程,包括入院时间、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为证明伤害的严重性和后续治疗的必要性提供依据;检查报告如 X 光片、CT 片等,直观展示手指的损伤状况;手术记录记录手术细节,能帮助判断伤情复杂性;医疗费用发票则是计算赔偿金额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前期的急救费用、住院治疗费用,还是后期可能需要的康复治疗费用、假肢安装费用等,都要确保发票齐全 。
- 证人证言:若事故发生时有其他目击者,家属应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请求他们提供证人证言。证人证言可以从第三方角度补充事故发生的细节,如当时电梯口的警示标识是否醒目、商场是否有工作人员在场提醒等。可让证人书写书面证言,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事故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关键信息,并附上证人的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确保证人能够在需要时出庭作证 。
(二)法律诉讼策略
- 确定被告: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明确合适的被告。商场作为电梯的运营管理方,基于其安全保障义务,若存在管理疏忽,如警示标识不足、巡查不到位等,应列为主要被告;若经调查发现电梯维保单位在维保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未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隐患等问题,电梯维保单位也可能成为共同被告;若有证据表明电梯的生产厂家存在产品质量缺陷,导致电梯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仍发生危险,生产厂家同样可被列为被告 。
- 赔偿项目计算:全面计算合理的赔偿项目和金额。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涵盖已发生的治疗费用以及后续必要的康复治疗、假肢安装等费用;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护理期限和护理级别来确定,若家属自行护理,可按照家属的误工损失计算,若聘请专业护工,则按照护工的实际收费计算;交通费,包括就医过程中的交通费用以及因处理事故产生的交通费用;营养费,根据男童的受伤情况和医生建议,合理确定营养费标准;残疾赔偿金,若男童的伤情构成伤残,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一定年限计算;精神损害抚慰金,考虑到男童年纪尚小,此次事故对其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可主张适当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具体金额由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酌定 。
-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聘请专业的律师代理案件至关重要。专业律师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案件的法律要点,制定合理的诉讼策略。律师可以协助家属收集、整理证据,与相关部门和对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协商,在法庭上代表家属进行有力的陈述和辩论,最大程度维护家属的合法权益。在选择律师时,可通过向其他当事人咨询、查看律师事务所官网、了解律师成功案例等方式,选择在侵权责任纠纷、特种设备事故纠纷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律师 。
在整个法律诉讼过程中,男童家属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配合律师工作,按照法律程序推进案件进展,相信法律会给予公正的裁决,为受伤的孩子争取应有的赔偿和权益保障。
结语:强化安全意识,避免悲剧重演
江苏睢宁 2 岁男童被电梯夹断手指这一事件,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在社会各界敲响了关于安全责任的深刻反思。这起悲剧不仅仅关乎一个家庭的伤痛,更引发了大众对公共场所安全管理以及监护人责任的深入探讨。
何继成律师认为,从商场等公共场所角度来看,务必将安全保障视为重中之重。在硬件设施上,要确保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软件管理方面,应设置明显、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安排专人进行定时巡查,及时纠正顾客的危险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为每一位顾客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其监护责任不可推卸。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家长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年龄小,对危险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家长的悉心看护和及时引导是保护孩子安全的关键。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让孩子置身于危险之中。
希望通过这起事件,各方都能真正汲取教训,强化安全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公共场所加强安全管理,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职责,才能有效预防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
正文到此结束
- 本文标签: 民事侵权
- 本文链接: http://www.hejicheng.cn/article/19904
- 版权声明: 本文由深圳何继成律师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