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 “海归间谍论”:错误认知下的危险导向
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一番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她直言 “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这一言论瞬间在舆论场中炸开了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
董明珠将 “海归” 与 “间谍” 简单划等号,犯了典型的 “以偏概全” 逻辑错误。在庞大的海归群体中,的确可能存在个别别有用心、涉及技术窃密或不当行为之人,但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绝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的特征。正如不能因为某几个国内高校毕业生有不良行为,就否定所有国内高校毕业生一样。以华为为例,其 15 万员工中,海归占比超 20%,5G、芯片研发的核心团队里有不少海外背景人才,他们凭借多元背景与前沿知识,助力华为突破技术封锁。众多的海归人才带着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回国,为国内各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芯片行业,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中微半导体创始人尹志尧、中星微集团创始人邓中翰都有留学美国的经历,对推动我国芯片行业发展功不可没。再往前追溯,23 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 21 位是留学生,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前辈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安全筑起坚固防线。这些海归前辈们用热血与奉献,证明了留学归国群体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价值。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就在 2024 年 12 月,中央组织部、人社部等 10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留学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国家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吸引留学人才归国,鼓励企业吸纳并善用这些人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而董明珠此番言论,无疑与国家大力倡导的重视留学人才的政策背道而驰,容易让公众对国家留学人才政策产生误解,干扰政策的有效落实。
董明珠作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其言论不仅代表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格力的企业形象与用人理念。这种 “一刀切” 拒绝海归人才的言论,可能会让格力在人才引进上陷入狭隘的境地。在全球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企业需要多元人才汇聚,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拓展市场版图。格力若因这种片面认知错过优秀海归人才,可能会在 AI、新能源等新兴赛道的技术储备与创新发展上愈发滞后。而且,格力副总裁兼董秘邓晓博就是英国留学归国人员,公司实际用人情况与董明珠言论相悖,这也让格力陷入一种尴尬的舆论境地,损害了企业在人才市场的吸引力与公信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种言论会造成严重的 “寒蝉效应”。它不仅伤害了广大海归学子的感情,让那些满怀报国热情、学成归国的学子无端遭受偏见与质疑,还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对留学归国群体的过度猜疑,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阻碍国际人才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自由流动与多元融合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董明珠的言论无疑给这种良好的人才交流趋势带来负面影响。
董明珠的 “海归间谍论” 无论是从事实依据、企业发展,还是政策导向、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考量,都是错误且危险的。企业在人才选用上应秉持科学、客观、包容的态度,摒弃这种片面、极端的认知。同时,公众人物在发表言论时也需更加审慎,避免因不当言论误导社会舆论,破坏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 本文标签: 法制轶事
- 本文链接: http://www.hejicheng.cn/article/19971
- 版权声明: 本文由深圳何继成律师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